三筆卷五
先文莊公撰述
羅豐祿題杜詩
伊尹等命名
李鴻章悼亡詩
少陵荊公作詩原本
論借書事
趙彝鼎殉難大節
西康省設官命名
宋詩紀事遺漏詩
論曾麟書楹聯
西湖龍井
揚鎮寺院勢利
樞臣三人出軍機
文宗顯皇帝等知醫
萇楚齋三筆卷五
廬江劉聲木十枝撰
先文莊公撰述
國朝三百年,予謚「文莊」者,僅有七人。據歙縣鮑子年太守康輯《皇朝謚法考》三卷,中載:乾隆朝二人,一東閣大學士梁詩正,一戶部尚書王際華;嘉慶朝追謚一人,禮部尚書德保;道光朝一人,文淵閣大學士、覺羅寶興;咸豐朝一人,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輔國公禧恩。天津徐士鑾輯《續編》一卷、《補編》一卷,中載:光緒朝一人,文華殿大學士、兩廣總督瑞麟。聲木謹案:先文莊公于宣統二年,由浙江同鄉京官呈請加恩予謚,奉旨予謚「文莊」,合之前賢,共得七人。國朝之予謚「文莊」者,皆以文學端謹結主知。先文莊公以編修從軍,勦平粵捻各匪,與當時諸臣專以武功顯者,固不可同日而語,而飾終之上諭,一則曰「學問優長,老成練達」,再則曰「任事勇直,持躬廉介」,故得邀此易名之典。國朝之謚「文莊」者,雖亦有撰述,不克大顯於世。若明之邱文莊公濬、葉文莊公盛,皆撰述宏富,盛行於世。邱文莊公撰有《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瓊臺會稿》廿四卷,葉文莊公撰有《水東日記》三十八卷、《菉竹堂書目》六卷,皆足以津逮後學,昭示百世。先文莊公亦自少好學,老而不倦,撰有《奏稿》八卷、《未刻稿》□卷、《強恕齋文集》二卷、《詩集》六卷、《方輿輯要》廿卷、《政典》十卷、《禮典》十卷、《讀書筆錄》十二卷、《漢書古字考》一卷、《喻言》二卷、《澹園小品》一卷、《古文鈔》十六卷、《古詩鈔》四卷、《今體詩鈔》四卷、《唐人絕句》一卷、《強恕齋日記》十六卷、《尺牘》八卷、《批牘》二卷、《朋僚函稿》廿卷、《外部函稿》十卷、《三省電稿彙存》十卷、《錦鱗集》十卷、《前集》廿卷、《後集》四卷,都廿四種,共壹百玖拾餘卷。遺稿高至數尺,惟《奏議》選刊八卷。刊板及遺稿四笈,某甲攘為己有。宣統辛亥國事之變,更棄之惟恐不速,去之必欲其盡,以致先文莊公生平遺稿隻字無存。後雖經聲木竭力搜羅,僅購得《奏議》八卷刊本,復編輯《強恕齋文集》二卷、《詩集》一卷、《澹園尺牘》四卷,擬編為《劉文莊公遺書》,惟尚須商酌,一時未能即付排印,鮮民實深愧怍。
羅豐祿題杜詩
光緒廿二年,合肥李文忠公鴻章,特授頭等專使,往賀俄國聶格爾第二新皇加冕,並歷聘歐美諸邦。至英國時,值女主維多利亞當國,英外部某持某件屬題。□□羅稷臣星使豐祿,時為繙譯隨員,以杜詩「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山函關」二句題之,大為吾國人所傳誦,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歟。
伊尹等命名
商之伊尹,南宋之陳東,國朝之阮元,三人之命名同一取義。古今似此者甚少,或亦有聲木所未及知者。
李鴻章悼亡詩
合肥李文忠公鴻章當年居詞館時,頗喜吟詠,有詩稿一冊,先文莊公曾錄有副本。及光緒□□年,其孫偉侯京卿國杰編刊《合肥李氏三世遺集》□□卷,復從予家轉錄以付刊。最愛其《追悼侍姬冬梅》七絕八首,以為詞旨哀豔,風神頗與漁洋為近,爰錄之於此。詩云:「蓮房墜粉夢京華,戎馬飄零何處家。無那江城傳一紙,隔年又唱落梅花。」「詩人寂寞欲歸耕,為訂樵青竹裏盟。悔煞五年僧苦行,沾泥絮影尚多情。」「柳營歸騎指山莊,靜夜添香待漏長。回首滄浪亭畔路,綠苔秋草黯斜陽。」「浮家千里薊門回,城角西風戰鼓哀。嬌女扶持同北徙,可憐辛苦賊中來。」「袁江小聚嘿無言,落葉空房冷閉門。誰料匆匆成永訣,青衫空賸舊啼痕。」「團扇秋風肯棄捐,別離終恐誤嬋娟。料知化石心如昨,不抱琵琶過別船。」「生自湘西葬邗北,曇花一霎總因緣。魂歸楚水應無路,夜夜春山叫杜鵑。」「宦情孤似謀巢燕,羈思悽如抱樹蟬。多愧淮南丹未熟,舊時雞犬已昇天。」云云。聲木謹案:文忠原配□夫人,生鏡蓉、瓊芝二女,琴瑟不諧,故納侍姬冬梅,復無所出。詩中雖未明言其故,玩其詞意,若有餘哀。詩中又如《感事述懷呈滌生師用何廉舫除夕韻同次青仙屏之作》十六章,亦有裨于史事。自註之處頗多,如言:「旌德呂文節公賢基陛辭時,文宗顯皇帝為之流涕,尤足見聖人憂勞國事,一日萬幾。」文忠未捷南宮以前,曾鈔撮經子中華麗字句,可為制藝用者,以為典故本,約可得八九十頁。因與先文莊公師生至契,舉以相贈,為外人所不及知者。同治某年,文忠諸弟咤為未見。先文莊公自陳當日授受原委,後自錄副本一通,因以原本復歸之其子仲彭京卿經述。文忠原本,不知仍在與否。先文莊公所錄副本久已失落,無可蹤蹟,惜哉!
少陵荊公作詩原本
南宋葉某《愛日齋叢鈔》云:「荊公詩多舉貞觀,蓋追懷盛時,託興前代,使後來讀之,如少陵『武德開元際,蒼生豈重攀』,可悲矣。《歎息行》云:『官驅羣囚入市門,妻子慟哭白日昏。市人相與說囚事,破家劫財何處村。朝廷法令亦寬大,汝罪當死誰為冤。路傍年少歎息汝,貞觀元元之子孫。』《河北民》云:『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戎狄。今年大旱千(地)[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老少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傍過者無顏色。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傷今思古之義具焉。又其詩曰:『歡樂欲與少年期,人生百歲常苦遲,白頭富貴何所用,氣力但為憂勤衰。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鬥雞走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此意雖寓辭,若少過矣。使生太平盛世,得為謹厚君子,顧不可樂哉!比見石九成文詩云:『忽思往事三代前,今有罪者亦可憐。』與《歎息行》意近。《荊溪集》中有云:『嗟汝建隆元元之子孫。』為紹定己丑秋天台水災而作,亦用荊公語,其聲愈悲矣。」云云。聲木謹案:少陵、荊公作詩之旨,即原本《詩經·彼都人士》五章之義。詩人身逢周室之衰,緬想及于周之盛時,其憂傷王室至勤且篤,是加十倍寫法。聲木更為不幸,身逢周室之亡,求為周衰之人而不可得,較之古人,益覺悽然矣。
論借書事
明崑山歸熙甫太僕有光與王子敬小簡云:「東坡《易》《書》二傳,在家曾求魏八,不予。此君殊俗惡,乞為書求之,畏公為科道,不敢秘也。」云云。見《震川文集》。聲木謹案:明太倉陸文量參政容《菽園雜記》云:「積書不能盡讀而不吝人借觀,亦推己及人之一端。若其人素無行,當謹始慮終,勿與可也。世有借書一癡,還書一癡之說,此小人謬語也。癡本作瓻,貯酒器。言借時以一瓻為贄,還時以一瓻為謝耳。以書借人,是仁賢之德,借書不還,是盜賊之行,豈可但以癡目之哉!」云云。据太僕之語,是明代向人借書,須挾勢力以行之。道德文章如太僕,在當時,雖隱于荒江老屋之中,毅然與王世貞等抗,且詆世貞為庸妄鉅子,天下仰望丰采,固非庸碌常流可比,以生平不作科道,不能向人借書。參政之言借書固善,然依法行之實難。借之不以為德,取回則以為怨,甚且累索而不得,故意留難,志在乾沒。予本窶人,素少藏書,間有一二種為人借去,從無索還之日。世風日下,人心譎詐,以強取豪奪他人之物以為己能,比比然矣,焉有一瓻之贄,一瓻之謝哉!同輩中惟南陵徐積餘觀察乃昌,如借他家之書,有殘帙缺損者,能代為補綴,必力為之補綴,誠借書中之君子。聲木所見,僅此一人而已。
趙彝鼎殉難大節
江陰趙彝鼎字煥文,號谷虛,諸生。我朝末造,新政厲行,鄉俗驟變。茂才居恆抑鬱,扼腕詫歎,以為大亂將至。常誦文信國衣帶贊孔孟仁義之語,而自謂篤守程朱性理之學,終不能移易,雖被姍笑弗顧也。宣統辛亥八月,武昌變作,九月朔,長沙繼亂。各行省所謂新軍者起響應,而江蘇巡撫程德全首植白旗,擁戴某某于金陵,傳檄郡縣,悉以白布為標幟,自城邑至于鄉僻,數日徧滿。茂才聞變,悲憤不欲生,勺飲不入于口者三日,旋于十月十九日走出,不知所往。家人求索,竟夕不得,明日至常所講學之三賢祠西樓,排闔入視,赫然投環死。面北向,若望闕以示志者。檢其身,有書遺家人。其妻弟同邑孫□□茂才邦楨狀其事,徧徵題詠,合之傳狀墓志,編為《殉節記》一卷,乙卯八月排印本。聲木謹案:我朝養士貳百餘年,士習素淳厚,光緒中葉,已論議起,蔑棄禮義。及其末造,綱常名教,已掃地無餘,宜乎宗社為墟,而高爵厚祿者,又復彈冠相慶。不謂成仁取義,孤忠勁節,震耀千古,乃在僻居江表,僅入邑庠之趙茂才。其能熟審于君臣之義,從容絕命,冀以正人心,息邪說,甘蹈首陽之節,視死如歸。其撐拄綱常,有功名教,死誠有重于泰山者。予故節錄《殉節記》中諸人所述,亦冀以挽回末世之人心,以成茂才殉節之志。其絕命書附鈔于後,使天下後世之人共讀之。
趙煥文茂才遺筆我妻我兒知之:我九月廿三日戌時生。家中之田皆低,意欲得高而寬闊之地葬之,近三賢廟。若力不能買,必葬我于母墳之旁。開半日喪,題主請正芳,四相用我學生,不必待喪司。若有欲費者,可以我言告之,貧而治喪,不循禮也。范姓已有領去之說,郭沈兩姓,亦教他帶去。亂未可知,當此時,帶一箇去,即少一掛念,我妻不可不聽。兩媳亦須帶回,可與高親翁斟酌,念我家寒,當降心相從。若高卜兩允許,則我在地下亦心安矣。西邊塌田兩塊作膳養,依我之言,則不提女分田。三寶、四寶各提平田三畝,娶妻攻書,餘可照分均派。此特其大略而已。屋須起後乃可分,今且同居。各帶一弟教之,須與他講解,待有清頭,可再從師。攀親亦須勤儉略有根底之人家,蓋有識見,有規矩,則到家少着閒氣也。債項到明年,必須設法還之,拖債每多受累,切記切記。爾等務要勤懇,兄弟和好,不要墮了志氣。若稍懶惰游蕩,則區區薄產,必致傾覆矣。我已不能再教汝也,可以我言書之坐右,時時省察。此信亦不可失去,必須安置匣中,日後家事乃有序也。我作忠義之事,我妻亦不必悲傷,人固有一死,但求死合于義耳。雖曰『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但我比召忽之死,似尤合君臣之義。况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使人不得以漢外視我君為滿也,則我一死之所爭大矣。藏之藏之。
此家信原註:「正笏弟可鈔一封藏之,恐家中或有遺失也。」我之不食,已三日矣,事事思之,不可將我言忽之也。婚嫁依我,則家無礙,否則恐難支持也。我之薄待妻子兒女,岳父處可代為告罪,然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岳父或亦諒之。一切家事,諸內弟必須照應。兩兒請正笏弟擇好好人家作媒,我當感之,目下且勿分家,我諸子多須教訓。我兒必須聽母舅,正人當親。長者之言,必有道理,時時開道,庶不如我孤之陋寡聞也。郁詠棠先生可從,汝自擇之,須品學兼優。答孫先生原註「雪亭」。「從前師事薛頌芬先生,評改文字,先生之介紹也」。子註。今生無以為報,此其所以報知己也,先生不為無眼力矣。訓諸生爾等須讀孔孟之書,忠君愛國;我已願作聖清之鬼,求是去非。
自述一秀亦君恩,願作聖清之鬼;《五經》由我讀,豈為革黨之民。豈不知匹夫匹婦之為諒,原註:「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使人不可以漢外視我君為滿也,故我欲以任之。」但當此作義作忠之何人。國家養兵數百年,乃敢目君為滿; 原註:「此理不可不明。」學堂掌教二三子,還思造士為清。 原註:「是所望於羣公。」願國家大兵所至,反正者免,脅從者赦。弔我者勿作輓聯,恐有清流之禍。鈔我對者不可改一字,改則非吾意也。我心為國,故不死於家而死於此地,以會課在此,正欲以明倫也。
西康省設官命名
四川一省,幅員遼廓,約合江南三省之地,東至湖北界,西至西藏界,北至陝西、甘肅界,東南至湖南、貴州界。西至西藏,尤為窵遠,國初本設有川西巡撫一缺。不久即裁撤,歸併總督,以一事權,故四川總督原有兼巡撫事一銜。川西有打箭鑪,以外謂之西康,地即古康衛藏三區之康地。東自打箭鑪起,西至丹達山止,計叁千餘里。南與雲南之維西、中甸兩廳接壤,北踰俄洛、色達野番,與甘肅交界,亦肆千餘里。其西南隅過雜瑜外,經野番境,數日程即為英國屬地。西北隅毗連西甯,番人常購俄國軍火。東南隅抵四川甯遠所屬各州縣之境,東北隅乃四川、甘肅之交。地大約倍於四川,等於西藏。自光緒以來,英俄兩國進窺西藏,交涉益為繁棘。光緒三十二年,政府因藏為川滇之毛,康為川滇之皮,藏為川滇之脣,康為川滇之齒,且為川省之咽喉,關係重大,毅然實行改革,整理地方。特簡伯都訥趙□□制軍爾豐,為督辦川滇邊務大臣,廷寄中,諄諄以屯墾練兵為急務。後將西康一地,實行改土歸流,建設西康一省,并擬定府廳州縣等名目。未及實行,而宣統辛亥難作。實為我朝末造一大掌故。代理川滇邊務大臣古藺傅華峯□□嵩火求,編有《西康建省記》三卷,記載翔實,壬子九月排印本。予因刺取其中緊要各語,意取簡明,便於觀覽,附錄於此。並錄其官制省會,府廳州縣名稱於後,以資考核。
西康官制西康巡撫 邊務大臣改西康度支司 邊務收支局改西康提學司 邊務學務局改西康提法司 康安道改西康民政司 邊北道改西康省會西康省可為省會四處。一同普縣。東距打箭鑪不及二十程,西距丹達山亦十數程,南北相距尚均,乃西康之中央。一察木多。地方左右有河,流至前面而合,後面崇山屹立,天然險阻,免修城郭,且為入藏扼要之墟。地雖稍偏西北,不過數日程,相去不甚遠,亦可為省邑。一貢覺。地方平坦亦多水,雖淺而土甚厚,宅省亦可。一巴塘。即古之白狼國,地方千里。裏塘、曲登在其東,江卡、三岩在其西,雲南在其南,德格在其外。左右兩小河,繞城急流。西有金沙江,東有大朔山,南北亦層巒疊嶂,可稱天險。以地偏南,微有不足。
西康府廳州縣巴安府 係巴塘土司地方,原設巴塘糧務一員。光緒三十一年,改流征糧。三十三年,奏設巴安縣。三十四年秋,邊務大臣會同川督,奏改為巴安府。仍應名巴塘府。鹽井縣 係巴塘土司地方。光緒三十一年,改流征糧。三十四年秋,奏設鹽井縣。三壩廳 係巴塘土司、裏塘土司交界地方。光緒三十一二年,改流。光緒三十四年秋,奏設三壩廳,設通判,並分管毛丫、曲登地方。裏化廳 係裏塘土司地方,原設有裏塘糧務一員。光緒三十二年,改流征糧,奏設裏化縣。三十四年秋,奏改名為裏化廳,設同知,並分管毛丫、毛茂丫、曲登、崇喜地方。仍應名裏塘縣。定鄉縣 係裏塘土司地方,名鄉城,曾經叛土司而獨立者。光緒三十二年,改流,奏設定鄉縣。三十三年,征糧。三十四年秋,奏設定鄉縣。仍應名鄉城縣。稻成縣 係裏塘土司地方,名稻壩。光緒三十二年,改流。三十三年,征糧。三十四年秋,奏設稻成縣。仍應名稻壩縣。貢噶嶺縣丞 係裏塘土司地方。光緒三十二年,改流。三十四年秋,奏設貢噶嶺縣丞,歸稻成縣屬。此處仍應改為貢嶺縣。河口縣 係裏塘土司、明正土司交界地方。光緒三十二年,裏塘改流。三十四年秋,奏設河口縣。宣統三年夏,並分管崇喜、明正土司地方。康定府 係明正土司地方,原設有打箭鑪廳同知,並未征收糧稅。光緒三十四年秋,奏改為康定府。宣統三年,管理改流明正土司、魚通土司之地。仍應名打箭鑪,劃歸四川管理。康安道 光緒三十四年秋,奏設康安道一員,駐巴塘,兼按察使銜,管各府州縣。登科府 係德格土司地方。宣統元年秋,改流征糧。經邊務大臣奏,設登科府,兼管春科土司地方,分管高日土司,靈葱土司地方。德化州 係德格土司地方,居德格之中心。宣統元年秋,改流征糧。經邊務大臣奏,設德化州。仍應名德格縣。石渠縣 係德格土司地方,居德格之北。宣統元年秋,改流征糧。經邊務大臣奏,設石渠縣,分管高日土司地方。其地與西寧連界。同普縣 係德格土司地方,居德格之西。宣統元年秋,改流征糧。經邊務大臣奏,設同普縣。宣統三年,分管察木多呼圖克圖及納奪土司之地。白玉州 係德格土司地方。宣統元年秋,改流征糧。經邊務大臣奏,設白玉州。邊北道 宣統元年秋,奏設邊北道一員,駐登科,管各府州縣。
西康理事官乍丫理事官 係乍丫呼圖克圖地方。宣統三年春,邊務大臣奏,設理事官,管理詞訟。察木多理事官 係察木多呼圖克圖地方,原設有察木多糧務一員。宣統三年春,邊務大臣奏,設理事官,管理詞訟。仍應名昌都。西康委員 尚未定州縣名目得榮 係巴塘土司地方,與雲南接壤。宣統三年春,邊務大臣勘定,奏設委員,征收糧稅。江卡 係康地,□□□□賞與藏人者。宣統元年冬,經邊務大臣收回。宣統二年,征糧。三年春,奏設委員。貢覺 係康地,□□□□賞與藏人者。宣統二年冬,經邊務大臣收回征糧。三年春,奏設委員。桑昂 係康地,□□□□賞與藏人者。宣統元年冬,經邊務大臣收回。二年,征糧。三年春,奏設委員。雜瑜 係康地,□□□□賞與藏人者。宣統元年冬,經邊務大臣收回。二年,征糧。三年,奏設委員。三巖 係野番地方。宣統二年冬,經邊務大臣征討,投誠。三年,奏設委員。甘孜 係麻書、孔撤兩土司地方,地名甘孜。宣統三年春,經邊務大臣奏,准改流,設委員,征糧。兼管白利、東科土司之地,分管德格、倬倭、章谷土司之地。章谷 係章谷土司改流地方,光緒三十年,四川奏設鑪霍屯者。宣統三年夏,邊務大臣咨川督,撥歸西康管理,名曰章谷委員,分管倬倭土司上羅科野番地方。道塢 係麻書、孔撤土司地方。宣統三年,奏設委員。兼管單東、魚科土司之地,分管明正、卓斯土司下羅科野番之地。瞻對 係土司地方,□□□□賞與藏人者。宣統三年夏,四川總督、邊務大臣收回,奏設委員。鑪定橋 係咱里、沈邊、冷邊三土司地方,原設有鑪定橋巡檢,歸打箭鑪廳屬。宣統三年,經四川總督改流,奏設委員,仍應劃歸四川管理。
尚有已經改流之土司,投誠之野番,收回之土地,應設郡縣之處。如靈葱土司之地,在登科、德格之間,應設一縣。毛丫土司之地,在裏塘、德格之間,裏塘距德格八九站,應于適中之贈科,原係德格屬地,設一縣。明正改流,應于打箭鑪河口適中之營官寨設一縣,又于南邊之九龍設一縣。北邊之糯米章谷,又名鹿麋章谷,擇適中之地設一縣。卓斯土司改流,應設一縣。色達野番地方,應設一縣。俄洛野番地方,設一縣。又甘孜距石渠七八站,應于葛察寺設一縣。又巴塘距鹽井、江卡約七八站,應於空子頂或蟒嶺設一縣。又江卡距桑昂、雜瑜均八九站,應于適中之處設一縣。八宿呼圖克圖之地設一縣。又于賞藏收回之碩搬多設一縣,洛隆宗設一縣,邊壩設一縣。伍齊設一縣。又宣統三年,邊藏會師勘定之波密白馬崗,曾經駐藏大臣奏明,或由藏由康設官另議。查該處並非藏地,應由康設三縣,分管其地。又三十九族亦非藏地,距察木多近,由康設兩縣。共計貳拾壹縣,須急早經營。其尤不可緩者,惟類碩洛邊,及波密白馬崗、三十九族等處。至改流之巴底、巴旺兩土司,應歸四川設官也。
宋詩紀事遺漏詩
錢塘厲太鴻徵君鶚編《宋詩紀事》壹百卷、《目錄》壹卷,乾隆十一年陽月,樊榭山房自刊本。卷端列祁門馬曰琯同輯。聞有□□□□□□□□□編《宋詩紀事補遺》□□卷,未見傳本。聲木謹案:兩宋石刻中,宋人詩句甚多,惜當時志在考核金石,于詩文不甚留意,設以《宋詩紀事》相校,必有以拾遺補闕。吾觀明檇李李君實璽丞日華《六研齋筆記》云:「王金[陵]學術頗僻,三經義大不滿人心,而庸流薄學,得藉以竊糈媒進亦有翕然頌之者。其魁傑如三衢何恭欽聖,至作長篇獻東坡,欲其推尊王氏,語甚瑰偉,東坡心不然而貌禮之。其詩鋪舒曲折,可謂費詞,然大意不過謂歐蘇輩止作得詞章一路,若孔孟著述,周公禮樂,必歸金陵。自此種議論流行,後來紹述小人極其緣飾,直令荊舒配食孔廟,真足發千古一笑耳。然從此遂開偽學一途,動以聖賢自處,興言立詞,籠駕天下,而清明宇宙,竟作魑魅場矣,不可謂非欽聖輩邪流附和之遺毒也。此詩載周密《浩然齋視聽鈔》,偶曝書,錄出之。」云云。其詩為七言排律壹百韻,壹千肆百字。如此長篇鉅製,《宋詩紀事》竟失載,其遺漏者必仍多。詩已錄入《六研齋筆記》中,茲不複錄。南宋周草窗□□密《浩然齋視聽鈔》久無傳本,或明代仍未亡佚也。
論曾麟書楹聯
上海有正書局石印湘鄉曾文正公國藩楷書其尊翁竹亭茂才麟書自撰楹聯云:「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鉅付兒曹。」云云。聲木謹案:茂才所云「世事不聞不問」可也,何必又云「且將艱鉅付兒曹」。文正在當時,確具旋乾轉坤之力,掃清宇宙,幾于有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之概。然君上倚之,衆人仰之則可,若出自其家人之口,則陋矣。即使果出其尊翁竹亭茂才所撰,文正亦應避嫌,不宜直書,以涉于誇誕,豈休休有容之度所宜出此耶,非聲木之所敢知矣。
西湖龍井
庚午七月十六日《時報》云:「西湖茶葉,以龍井聞名,而尤以獅峯為著,次則雲棲、虎跑,亦負盛名,故有獅龍雲虎之號。具色香味之美,惜產量有限,供不應求。總計龍井諸山,其有茶地壹千叁百畝,自耕農叁百戶,佃田柒拾戶,茶場陸所。本年產量為陸百擔,較上年增壹百擔,價值肆萬餘元。龍井茶分春茶、夏茶。春茶為明前、雨前,氣味清香,葉片柔嫩。夏茶為三春、四春,則品質稍次矣。西湖茶樹,多種植于山麓沙土,蓋土壤氣候,均適合茶之生長。而尤以高山為佳,蓋得雲霧間清氣,故能甘冽雋爽,沁人心脾,至于葉嫩色綠,味淡而香。因其單甯極少,故飲者不致妨消化,喝時更無苦味。品質之佳,決非印度、錫蘭之茶所能望其項背。若能於栽培製造方面,加以研究改良,則必能促進生產,以供嗜茶者之需求矣。」云云。聲木謹案:予生平頗有茶僻,中年以後,篤信桐城張文端公英《聰訓齋語》所云,尤嗜飲六安茶。予本皖人,就地取材,價廉工倍。世人多好龍井茶,不知其底蘊,因《時報》所記甚為詳盡,故錄之於此。
揚鎮寺院勢利
揚州,鎮江兩府寺院中,僧道最為勢利,當以金焦兩山為尤甚。聞尋常士人游山者,入門有限制,例不得一茶。雖以貲購食,欲求一飽,有意靳而不與以苦之。相傳儀徵阮文達公元罷相家居,往游金山寺,僧人初屬之曰「坐」曰「茶」。繼有告以非常人者,但曰「請坐」曰「泡茶」。更有告之者,又曰「請上坐」,曰「泡好茶」。終乃知為文達,又曰:「請大人上坐,泡我的好茶。」未幾,以對聯乞書,文達即書云:「坐,請坐,請上坐,請大人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泡我的好茶。」聞者皆為失笑。聲木謹案:後閱震澤范永綏□□其駿《茶餘話異》,庚申七月排印本,亦載此事,以為歸安閔□□中丞鶚元撫蘇時游白雲寺事。傳聞異辭,自古恆有,《春秋》三傳,已不能畫壹,各尊所聞而已。又相傳有某公到寺,僧人極意逢迎,終以化緣為請,某公不欲。僧人極言相待優異,某公曰:「你之櫃頂上好茶始終未泡,決非特殊。」可謂愈出愈奇矣。
樞臣三人出軍機
光緒末年,樞臣出軍機者三人,而上諭中措辭各異。于常熟翁文恭公同龢,則曰「以示□□」。于善化瞿文慎公鴻禨,則曰「以示保全」。于夫己氏,則曰「以示體恤」。至文慎出軍機之由,言人人殊。予聞文慎自云:「在政府時,與慶親王本極水乳融洽,幾于言聽計從。每年年終,慶王贈自畫山水一幅,以為年禮。自夫己氏當國,久存操莽之心,路人皆知。深為所忌,極力以讒言交亂,終成水火。其擠排異己者,尤以自己及滿洲鐵寶臣尚書良等數人為最,皆有欲殺之志。是以當時擬旨中,本有『革職並驅逐回籍』之語。孝欽顯皇后親筆去之,並云罪不至此,亦可謂天恩高厚矣。」云云。聲木謹案:文慎未入樞府以前,歷練世故,至深且久。嘗自集詩句,以為楹帖云:「世事波上舟,妾心古井水。」云云。是知之非艱,行之維艱耳。
文宗顯皇帝等知醫
咸豐末年,文宗顯皇帝見粵匪兆亂,憂勞成疾,聖躬時有不豫。霍山吳竹茹侍郎廷棟素以知醫名,為文宗擬一方。文宗見內有□□□□等藥,復詢侍郎云:「用此等藥,不嫌太滑乎?」侍郎以藥性奏明,乃止。光緒三十四年,泗州楊杏城侍郎士琦宣慰華僑,回朝先請病假。及假滿召見,孝欽顯皇后垂詢疾狀,諭以宜服□□□□等藥,並言:「現在無好醫生,服藥只好自己做主。」云云。翌日又召見,復問昨日所言之藥服否。侍郎叩首曰:「藥已全服,病已全去。」孝欽顯皇后笑曰:「我固知此等藥,定可治此病也。」云云。兩聖人聰明天亶,固非尋常帝王所能幾及也。